身為攻城獅,時常會感嘆因為工程讓自己變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,這些工程師必須要知道的知識,你都了解嗎?
1.先看清楚地質資料中對場地的評價和基礎選型的建議,好對場地的大致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。
2.根據(jù)地質剖面圖和各土層的物理指標對場地的地質結構、土層分布、場地穩(wěn)定性、均勻性進行評價和了解。4.根據(jù)基礎形式,確定地基持力層、基礎埋深、土層數(shù)據(jù)等。6.是否發(fā)現(xiàn)影響基礎的不利地質情況,如土洞、溶洞、軟弱土、地下水情況等等。注意有關地下水地質報告中經(jīng)常有這樣一句“勘察期間未見地下水“,如果帶地下室,而且場地為不透水土層。例如巖石,設計時必須考慮水壓,因為基坑一旦進水,而水又無處可去,如果設計時未加考慮那就麻煩了。
二、自然條件
基本風壓值、建筑物抗震設防烈度、建筑物抗震重要性分類、地震作用、抗震措施、場地土類型、建筑物安全等級、場地穩(wěn)定性、場地土層描述。
三、基礎
3.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和鋼筋混凝土中鋼筋有無腐蝕性及措施。
四、上部結構形式及平面布置說明
五、材料
七、計算方法和結果
2.主要技術參數(shù):自震周期、 層間位移、剪重比、總質量G。
2.基礎平面圖及詳圖:基礎尺寸定位、暖溝圖及基礎留洞圖。3.結構平面圖及詳圖,主要包括模板圖、特殊節(jié)點詳圖、預制板的布置、現(xiàn)澆板的配筋、過梁布置、雨蓬、陽臺、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詳圖、樓梯布置、板頂標高、梁布置及其編號、板上開洞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、屋面上人孔、通氣孔位置及詳圖。2.符合基本的構造,鋼筋間距、箍筋肢距、梁側鋼筋配置等。4.計算中未考慮的因素影響,例如多梁相交引起的h0損失。5.配筋方式是否與模型相符,梁相交處等,注意查看內(nèi)力圖,不可簡單按梁高區(qū)分主次梁,十字交叉梁,無論梁高是否相同,均宜按一跨配筋。6.抗震結構的相應構造措施,加密區(qū)、配筋率、鋼筋直徑等。7.一些構造措施是否具備滿足的條件,例如較小的柱,較粗的鋼筋,錨固的水平段很難滿足0.4La。8.框架梁配筋確定后應核算柱配筋是否滿足“強柱弱梁”。9.一些相對特殊的梁應多加注意,例如連梁、深梁、薄腹梁等。11.應用“平法”應注意支座負筋長度的取值,特別是相鄰跨跨度相差較大時。12.梁邊與柱邊相齊時,計算每排鋼筋根數(shù)時應把梁寬減去3~5cm。13.抗扭鋼筋應足夠注意,特別是抗扭箍筋直徑應滿足計算。14.柱鋼筋根數(shù)上下盡量相同,方便鋼筋變化時的搭接。
1.鋼筋錨固。
驗槽是為了普遍探明基槽的土質和特殊土情況,據(jù)此判斷異常地基的局部處理;原鉆探是否需補充,原基礎設計是否需修正,對自己所接受的資料和工程的外部環(huán)境進行確認。
1.地基土層是否是到達設計時由地質部門給的數(shù)據(jù)的土層,是否有差別,主要由勘察人員負責。
2.基礎深度是否達設計深度,持力層是否到位或超挖,基坑尺寸是否正確,軸線位置及偏差、基礎尺寸。3.驗證地質報告,有不相符的情況下協(xié)商解決,修改設計方案。5.有無其他影響基礎施工質量的因素(如基坑放坡是否合適,有無塌方)。
主體驗收,結構工程師主要注意的內(nèi)容有:
1、梁柱板尺寸定位是否符合設計要求,其成形質量如何,是否有蜂窩麻面等。還有是否有修補的痕跡,如果有,應詢問修補的原因,是否有對結構有影響。2、預埋件是否準確埋設,插筋是否預留,雨水管過水洞是否留設準確,衛(wèi)生間等設備留是否按要求留設,對后封的洞板鋼筋是否預留等。3、砌體工程的砂漿是否飽滿,強度是否夠(可以用手扳一下),砌體的放樣如何,是否平直,墻面是否平整。砌體中的構造柱是否設槎,框架梁下砌體是否密實,圈梁是否按要求設置。墻面的砂漿找平層厚度是否過厚等。4、看看各層施工時的沉降記錄如何,是否有過大的差異沉降。每層增加的沉降量,及各觀測點間的沉降差如何。如有差異過大,首先加大觀測密度。5、查看施工記錄,各種材料合格證,試件的強度檢驗報告等。
以上八大必須知道的知識,你過關了嗎?
以上內(nèi)容來源土木工程網(wǎng)